百千万见“文”录丨灌溉良田1800余载 铸就岭南传奇水利史

时间:2024-12-23 10:29:47 来源:飞沙走砾网

百千万见“文”录丨灌溉良田1800余载 铸就岭南传奇水利史

昔有古人筑坝分水利农事,文今有“智慧”河坝兴文旅。百千在连州龙口一带,录丨良田利史就有这么一处珠江水系历史上最早的灌溉水利工程——龙腹陂,演绎了传承长达1800多年的余载水利兴农、造福后代的铸岭水利传奇,被誉为广东版的南传“都江堰”。

我国水利开发源远流长。奇水自上古时代起,文华夏先人致力于抵御水旱灾害,百千数千年来修建了大运河、录丨良田利史都江堰、灌溉灵渠等一批名垂千古的余载水资源利用工程。在拦河分水方面,铸岭古人更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南传智慧和技术,巧妙利用山川河流来筑陂、开沟引水,以灌溉农田、防御自然灾害。

珠江水系首条人工灌溉渠道

陂,即江河分水枢纽的俗称。龙腹陂,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水利工程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连州大地,坐落于连州市连州镇龙口村新家村自然村西面的三江河。有趣的是,三江河两岸的几个村名、山名与“龙”有关,龙咀、龙口、龙头山等,而处于这“龙脉”之地的河流,自然而然成为“龙之腹部”。

据《连州志》等史料记载,龙腹陂始建于东汉末年。公元196年,袁氏族人迁徙到今连南三江至连州龙口一带开拓良田,时遇久旱无雨,土地干涸、颗粒无收。相传中原沛相袁忠的子孙袁氏三兄弟巧妙利用山形地貌筑坝拦河。他们发动族人在三条江河汇合处修筑一段陂头,将水拦入良田,另外再修引水灌田的圳沟,将水穿梭在各田垄间,打造了名垂青史的“龙腹陂”,为我们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

经过考证,龙腹陂沿山建造,一部分是石块砌成,一部分是夯砂土渠面,渠面宽0.8米至1.5米。陂源于连南县的“老婆陂”,流经连南县东和村六联到达连州龙口村,全长约7公里,灌溉面积达6000余亩。因势利导的设计,实现了稳定的灌溉功能,滋养着一方水土。龙腹陂不仅是古连州的水利名片,也是岭南水利史上的传奇。《广东水利史》也记载,东汉时期沛相袁忠家族在连州龙口一带修筑的“龙腹陂”是珠江水系的第一条人工灌溉渠道,汉代的连州人已懂得控制农田用水,结合畜力拉犁耙田技术,稻作地区的农耕文明不断走向成熟。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舂米、簸米、蒸馏酿酒业的日渐发达,使得这一带成为富庶的“鱼米之乡”。

这项水利工程,标志着岭南水利和农耕技术的新推进、新发展,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,2011年7月被公布为连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龙腹陂新貌

龙腹陂旧貌

“智慧河道”升级 古陂焕发新活力

今天,龙腹陂水利遗址虽几经兴废,但仍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。漫步在龙腹陂,那条石铺设的分水坝不知疲倦地迎接着激流的冲击,不惧风雨雷电坚守着自己的使命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

近年来,清远持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,高质量推动中小河流整治、重点河段隐患排查整治,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古老的龙腹陂也迎来了新的升级改造。引入智慧河道管理新技术后,通过安装传感器、视频监控等设备,龙腹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,防汛、灌溉功能有了质的飞跃,而碧道开发更是为其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旅色彩。当地以打造“水脉、文脉、人脉多脉共续,绿道、驿道、碧道多道共建”为目标,结合龙腹陂的整治,构筑水清岸绿、文采张扬、活力四射的碧道系统,并将其与越秀廊桥、三江源水上瑶台、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等最美的旅游节点、网红打卡点、地标建筑等串联起来,更是成为当地半程马拉松的主要赛道,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。

龙腹陂,是清远连州历史的瑰宝,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。在这里,我们既能领略古人的智慧,又能欣赏现代河道整治后的新风貌,更能感受到它对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。

文、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

推荐内容